找到相关内容8557篇,用时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帕奥禅师答: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,菩萨还是凡夫,还会无明,而去享受欲乐?

    ,菩萨还是凡夫,还会无明,而去享受欲乐? 帕奥禅师答 :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,即:若没有无明,贪爱就不会。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,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有贪爱。为什么说对...所以他还认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。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,而如此认知则是无明。由于此无明,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。当观智持续时,无明不能;但是当观智不时,由于不如理作意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菩萨在最后成佛无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0/20531492774.html
  • 了幻法师答:我已受过五戒、菩萨戒,但淫欲之心仍常,如何是好?

    我已受过五戒、菩萨戒,但淫欲之心仍常,如何是好? 了幻法师答:淫欲是人类最难游过的爱河,乃无量劫来所共依共命之处,难割难舍又难断,如胶如漆又如丝! 但对于在家人而言,淫欲亦有正当(正淫)的,非正当(邪淫)的,不能一概而论。 正淫时,男女双方不得非支、非时、非处、非量、非理而行淫,如用佛法对照的结果,证明自己确实淫心较重,再对冶不迟。对于中青年而言,不可过分强调禁欲或断欲。 如确实...

    了幻法师

    戒邪淫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8472911444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很难令人相信,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,菩萨还是凡夫,还会无明,而去享受欲乐?

    成佛之前,菩萨还是凡夫,还会无明,而去享受欲乐? 帕奥禅师答: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,即:若没有无明,贪爱就不会。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,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有贪爱。為什麼说...,所以他还认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。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,而如此认知则是无明。由於此无明,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。 当观智持续时,无明不能;但是当观智不时,由於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南传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8143711166.html
  • 问:请问在禅修中,什么样的状况下称为堕入有分心?

    当禅修者达到近行定的阶段,而又不能维持定力时,特别容易察觉堕入有分心的现象。那时他可能会感到心里一片空白或者有片刻的时间心中一无所知。那是因为在那片刻的时间里没有心路过程,只有有分心相续不断地生灭。有分心在两个心路过程之间许多次,它缘取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为目标,那是过去的目标,不是现在的目标。除非已经修行到缘起法,否则禅修者无法觉知那个过去目标。由于不能察觉那个目标,所以禅修者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19361982550.html
  • 中观应成派的教义

    类的  主张企图,都包含在概念化的心里面。因此根据中观应成派的看法,所谓的“究  竟”,并不是概念化心所经验到的对境。  中观应成派,用“一切现象并无真实”的论点,来推翻一切现象的“真实存  在”...他们主张所有内在与外在一切事物,从来就没有生过。  他们主张所有内在与外在的事物都是:  1、不自生:不由它们自身而  2、不它:不从它们自身以外的事物而  3、不共生:不从它们自身及自身以外...

   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0655668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何谓有分心?

    问:何谓有分心?是不是指有分别的心? 帕奥禅师答:有分心可以翻译为「生命相续流」。它是一种不活跃的心,而且是维持一生当中心流相续的主要因素。因为有分心的缘故,所以一期生命中的心流才不会有间断。每当有任何心路过程时,有分心会暂时停止;一旦心路过程结束之时,有分心就会再相续不断地。例如在你熟睡无梦时,没有任何心路过程,那时只是有分心在相续地许许多多次而已。如果这些有分心也不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分心分别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10/01/21114596322.html
  • 烦恼具有极大过患之理

    第四过患者。谓烦恼才,先能令心杂染。 烦恼才就会蒙蔽自心,如同戴上墨镜后,就不能客观地看待所缘境。 倒取所缘。 心被烦恼蒙蔽之后,随即就会颠倒执取所缘境,对无常、苦、不净、无我常、乐、我、净的颠倒。 我们烦恼时,整个心都是颠倒执取所缘境,毫无理智可言。比如贪欲,常言说“恋爱中的人十个有五双智商是零”,就是因为以贪欲颠倒执取对境,不由自主地显现清净可爱之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6233319030.html
  • 禅修时应有的正确态度

    禅修时,最重要的事,即是拥有正确的态度: (1) 禅修时,不要太勉强去专注,不要控制,不要试着去创造任何东西,不要施压或抑制你自己。 (2) 不要试着去创造任何东西,但也不拒绝正在的事物,当事物或灭去时,不要忘了必须观照他们。 (3) 想使事物是贪欲,排斥那正的是嗔恨,不知道那正或灭去的是愚痴。 (4) 只有当观照的心,没有贪欲、嗔恨及悲伤(担忧、焦虑)时,才会禅修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4575055.html
  • 法念处丙、十二处

    如何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?  在此,诸比丘,比丘了知眼根,了知色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的结,了知尚未的结如何,了知已经的结如何被灭除,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。  他了知耳根,了知声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的结,了知尚未的结如何,了知已经的结如何被灭除,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。  他了知鼻根,了知香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的结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649345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缘起是什么意思?

      赵朴初答:"缘起"即"诸法由因缘而"。简单地说,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,都是相待(相对)的互存关系和条件,离开关系和条件,就不能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。因(Hetu)、缘(Paccaya),一般地解释,就是关系和条件。佛曾给"缘起"下了这样的定义: 若此有则彼有,若此生则彼生;若此无则彼无,若此灭则彼灭。这四句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320010680.html